北京時間3月30日21時52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首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這次發射的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是我國發射的第17顆北斗導航衛星,“太空擺渡車”等技術亮點引人矚目。
此次發射在多方面實現了技術突破,特別是在運載火箭上增加了一級獨立飛行器,即“遠征一號上面級”。在火箭將其運送到一定軌道之后,上面級能自主飛行,多次點火啟動,可在太空將一個或多個航天器直接送入不同的軌道,因此也被形象地稱為“太空擺渡車”。這是我國首次采用該項技術執行中高軌航天器發射任務。
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姜杰介紹說,以往的發射任務中,衛星需要經過幾天時間的飛行、多次變軌之后,才能準確進入工作軌道。“太空擺渡車”實現了直接“送星入軌”的服務,在此次發射中,僅需不到6個小時的時間,就準確將衛星送入了工作軌道。這種新的直接入軌發射模式,大大提高了衛星快速進入空間的能力,將大大增強我國運載火箭的任務適應性,對北斗衛星的后續發射帶來極大幫助。
除了“太空擺渡車”,此顆衛星還有諸多看點。比如,該星發射后將開展新型導航信號體制、星間鏈路等試驗驗證工作,擔負著驗證衛星與衛星之間通訊服務是否暢通等重擔。專家表示,這將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未來全球組網建設提供依據。此外,此顆衛星采用了框架面板結構,具有很好的抗沖擊性;采用了功能鏈的設計理念,減小了衛星的體積、重量和功耗;大量采用了自主的元器件和部件,比如CPU采用了國產的“龍芯”CPU、星上的時鐘基準也是自主研發的。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介紹說,這顆衛星的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區域運行向全球拓展的啟動實施;未來5年,北斗系統將進入密集發射期,計劃于2020年具備全球服務能力。
[上一篇]: 中美達成GPS設備零關稅共識
[下一篇]: 【科普】北斗相關的國家政策法規文件解讀